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后期技术 >

影视后期视觉心理学——格式塔理论

    视觉是如何产生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学者们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格式塔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观看物体并试图了解这个物体的属性(包括空间位置、形状、颜色、运动等)时,大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视野中的物体并不是自然界中的原来面貌,而是人的大脑经过对各种线索的分析与整合后形成的主观形式。正如德国心理学家马克思·威尔特海默于1910年夏天在列车上所看到的那样,尽管列车晦暗的墙壁和车窗的边框挡住了他的部分视线,他仍然能够看到外面的完整景物。
    “格式塔(Gestalt)”理论就是在马克思·威尔特海默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产生。“格式塔”一词来自于德语,原意是形式或者形状。格式塔理论的核心是:“形象感觉是大脑将视觉元素或视觉形式组织成不同群落的结果”。①用格式塔理论来分析,电影、电视是“一个各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而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是画面内部各物体以及各画面之间相互作用和整合的结果。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观众的大脑根据以往的视觉经验和“基因中所体现的远古祖先的经验”,主动地发现各个部分的最优组合并自觉地构造出“整体”。这种组合最有可能对应于真实世界中某个物体的有关方面。另外在影视作品中,物体可能部分被遮挡、被分割或是呈现在易于混淆的背景之中,但观众仍然能毫不费力地将零散的片断组合成为有机整体。
    虽然“影视”两个字被四个粗细不等的矩形分割成九个区域,但依然可以很容易地将这两个字识别出来。在影视后期特效中这种处理字的方法经常被使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观众对主要内容(本图的“影视”)的熟悉程度会影响到他们对信息的接受。这两个字如果让一位刚刚接触汉字的外国人来识别,可能会非常困难。
    格式塔学派一直强调的是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把这些视觉系统共同的相互作用类型称为知觉定律,认为大脑在综合和理解景物中各自独立的元素时,遵循4个分组法则,即相似性法则、接近性法则、连续性法则和公共目标法则。
    相似性法则认为,大脑给观众选择和处理视觉的能力,观众会将那些明显具有共同特性(尤其是最简单和最稳定的几何形式以及颜色等)的视觉元素组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关注。在影视后期特效、尤其是节目片头、频道宣传片中,基本几何形状如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等可以强烈吸引观众的注意。
    中央电视台10套0UTLOOK宣传片,矩形与圆形在几何上的差异使观众将所有矩形中的图案联系在一起,形成对节目内容的总体印象,而红色的圆形被独立出来,成为Outlook(探索)和Trend(时尚)主题等的最佳表现场所。
    接近性法则观众倾向于将那些相互靠得很近且离其他相似物体较远的视觉元素组合在一起。
    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的预告片,生活频道的标版、宣传语和节目预告相对独立,观众在观看时不会将不同内容的文字交错起来观看;图2-3的右图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一个画面,画面明显分为两个部分:记者照片和紧靠照片的记者身份形成整体,而电话连线四个字和哈萨克斯坦地图联系在一起,画面语意十分清晰,即“电话连线哈萨克斯坦”的“中央电视台记者吴方”。
    连续性法则认为,在观看运动时观众倾向于流畅完整的直线,或者说观众寻求一种组合规则,会把规则运动中的突然变化或不属于某一规则中的物体分离出去。
    公共目标法则是指观众会把画面中具有共同目标方向的画面元素组成一组,当画面物体方向相背离时,由于它们不能成为统一整体,会造成视觉上的紧张感。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电视杂志的片尾,演职员表是向上滚动字幕,节目网址为横向游走字幕,节目预告是固定字幕。由于字幕运动的方向不同,观众在观看时倾向于把字幕分为三个内容相互独立的、运动各自连续的部分,在观看时可以各取所需。
    要注意的是,格式塔理论的各个法则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联合起作用的。
    另外还有学者提出了“封闭律”,说的是如果一条线形成了封闭的或几乎封闭的图形,那么我们就倾向于把它看成是被这条线包围起来的图形表面,而不仅仅是一条线,这几乎是绘画、摄影和影视存在的基础,因为它们的框架结构是这些艺术类型的重要保证。
    解释主体和背景的可逆现象是格式塔理论较早的研究,关注的是观众如何对什么是前景主体、什么是背景图案进行判断。其中最有名的实验是“鲁宾杯”,这个图案既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杯子,也可以被看作是一张脸,但大脑不能同时看到这两个形象,关键在于大脑如何辨别远近或选择观看什么区域。在影视后期特效的设计与制作中,可以利用这种主体与背景的视错觉关系来创造奇特的视觉效果。
    严格说来,格式塔知觉定律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定律,而只是一种实用性的研究。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